远方的诗

诗与远方
人生百态,世态炎凉你我生于尘世,被世俗所牵绊,为生活所困扰。默默伫立于花丛间,猛然体会到,生活不仅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高晓松,2011年5月17日因危险驾驶罪被判处拘役6个月。他在,《高晓松184天监狱实录》中写道“生活不仅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诗与远方可以泛指个人的高尚情操与个人内心的理想。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在二十岁时开始了游宦生涯,以谋生路。于义熙元年陶渊明最后一次出仕。后程氏妹卒于武昌,陶渊明借此家解印辞官,正式归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厌恶官场的险恶、人性的泯灭,于是“守拙归田园”。他看淡了名与利,不苟且于眼下的生活,看到了诗与远方,于是给后人留下了一个远离红尘的隐士形象。面对眼前的痛苦磨难,我们在日后终将淡然释怀。就如小时候我们总会为了一些考试时的分数而去想方设法的抄袭作弊,而现在在我们看来的确很是可笑。在渐行渐远的生活中,必须有喜怒哀乐才能使人生更有意义。有的人说社会黑暗,有的人说社会很美好,这一切都源自心定。生活总会给我们开一个又一个的玩笑,当我们被生活欺骗的时候,我们要想到自己不仅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美好。人们的确是应该脚踏实地、活在当下,但其与憧憬美好的未来并不矛盾。云淡风轻,自在安然。人生路上,别人只是匆匆过客,而我们才是真正的主角。我们如果经常羡慕别人,那就会活在别人的阴影下,我们不应该忘了自己为什么而出发。闲望水中月,轻抚素古琴。游山绘书画,静观世流年。回归自然,探寻本心,忘掉浮华,沉淀心性。淡然自若,怡然芬芳,追寻诗与远方,如此甚好。
诗与远方
在民间,有一首民谣,它由高晓松作词,里面的一句歌词就是“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诗和远方到底是什么,它为什么能够牵引无数人们继续探索的足迹。
在我看来,诗与远方是人们对于自己美好生活的期盼。许多人在当今社会已不满足“当下拥有,止步于此”,他们充满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渴望,为自己构建一张人生的蓝图,心之所向。所以人们夜以继日的不停奋斗,马不停蹄的满地奔波。有了这份动力,诗与远方是人们对未来的憧憬,因此在披荆斩棘的道路上,他们精神有寄托、灵魂有激情、未来有希望。社会形态也正因每个人的满腔热情变得更加积极向上。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这些都少不了诗与远方的力量。
诗与远方也是一种心境。高晓松向往江南,追求诗与远方背着一把吉他走遍南北,闯荡江湖,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像高晓松这样的洒脱。我们总会被现实所牵制。我个人认为,追求诗与远方不一定需要做到周游列国,奔走四方,诗与远方更像是一种心镜,是一种看遍生活中所有的不堪之后内心依旧充满美好的达观,诗与远方只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诗与远方在内心,心中有诗便有远方。
诗与远方是青年对于梦想破釜沉舟的追求。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们,人们常说:“年轻就是好,有活力,有追求。”但随着年代的更替,青少年也有许多方面的压力,不仅仅在学习中体现,但这些都是我们眼前的苟且,我们不应该被这些眼前的苟且而导致为追求梦想的绊脚石。所以,我们要学会调整好心态,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脚踏实地,在自己想成为的人的时候,那诗与远方一定是散发着你的锋芒,既然想成功,就应该大胆怀梦。像歌德曾说过“不要怀有渺小的梦想,它们无法打动人心。”就算梦想一次次的落空,也不要自暴自弃。享乐并不是作为一个青少年该有的心态,最好的心态应该在路上,在追寻诗与远方的道路上,努力的人,清晨的阳光最先照耀!如果说青春是足迹,那么梦想一定是远方。以拥抱美好的精神状态靠近自己的目标,以豁达的心境追求自己的理想生活。衡中学子张锡峰曾说过:“生活明朗,万物可爱,人间值得,未来可期。”
书中有日月山河,世间有凡尘杂事,而我们心中满载的是——诗与远方。
诗与远方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那是年少的直往,是风华正茂的少年;“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未尝过那愁苦的滋味,却能体味它的分量之重;“取次花丛懒回顾”,虽未品尽一生,却是想赞美那份成熟;“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诗人的落寞、黯淡与春光的明媚……而这一夜他又是如何度过的呢?我年纪尚小,却从诗里感受了不少,或是不会经历的,或是还未经历的。
在诗中有景有情,有时更是景语皆情语。领略了北国风光和那湖心亭的大雪;大漠的孤烟与落日;关不住的满园春色,欣欣然的喜悦;秋水,共长天一色。可谓是一幅青天碧水,水天相连的景色呐,而这些又是诗人以怎样的心境所写的呢?那些词句中饱含的深情与真意引起了的强烈共鸣又慰藉了多少人们的心灵,足以让人们体会世间的万般柔情。
读过万卷也需行过万里。
我想去许多地方,去西藏触摸那儿连绵的雪峰,净化心灵,祛除心灵的污浊;去沙漠仰望一望无垠的星空,倾听星星的呼唤;去南极瞧一只只呆头呆脑的企鹅和快快晶莹剔透的冰块儿;去海南闻椰子的馨香,追赶海浪;还要去法国的首都,那个罗曼蒂克的地方——巴黎,驻足在埃菲尔铁塔下,徘徊在夜晚泛着金光的卢浮宫前,也去法国的亚眠、南锡里的小村庄去过流浪艺人的生活;去马尔代夫周围潜水区,亲眼瞧瞧五颜六色的海绵和可爱的无脊椎动物。天南海北都要留下我的足迹。
更要去布拉格那个频频在电影里出现的背景,去日本感觉不一样的花开与花落还有富士山,去故宫前体味那份庄严……去不同的地方,与不同的人接触,体验不同的生活……
走在世间,心灵难免会蒙尘,以诗与远方来自省,并常写字与自己谈心。
肉体和灵魂至少有一个要在路上。愿此生如此。
诗与远方
欲知路遥,就出发吧,去走遍千山和万水,去踏遍天南和地北。 欲知诗歌,就读书吧,去饱览风雨飘摇,去体会人世浮沉。
高考语文试卷,诗词只占五分。于是很多人产生这样的质疑:为了只占几分的古诗文默写,值得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学习和背诵吗?
毋庸置疑,我们真的需要诗词!余秋雨说过:“阅读最大的理由是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远方的路,少不了诗词!
诗词——让生活更美好。千舸过尽,一片汪洋,采石矶孤独的清点倒影,浊浪便是一杯煮过的酒,李白这一喝,便醉了一部唐代的编年史。仗剑走天涯的李白,选择了诗,于是便在历史上留下了青莲居士洒脱的身影。超脱庄周梦蝶的蹁跹,穿越陶潜无拘无束的田园,走过屈原的曼曼长路……在双手合十的微笑中诗意地生活,找寻到深藏在星辉斑斓里的美好。远方的路,少不了诗词。
诗词——让才华更出众。“腹有诗书气自华”。诗词不只是词藻运用的技巧,更是思想与灵魂境界的高度。诗词会给予一个人很多感性的认识、生命的真谛。《中国诗词大会》的主持人董卿,气质美如兰,一颦一笑,一字一句都散发着魅力。生活在文学世家的她,从小饱读诗书,于是诗词赋予她与众不同的气质。智慧源于生活,我们需要用自己的双脚,去创设属于自己的远方。远方的路,少不了诗词。
诗词——让文化得以传承。孔子说:“不学诗,无以立”。毛主席也曾说:“旧体诗,一万年也打不到,因为这种东西最能体现中华文化的特性和风尚”。屈原在做完《离骚》之后悲 愤 跳 入汩罗江,陆放翁在题壁《示儿》之后瞑目,现代有很多 烈 士写下就义诗;古代墓志有诗,当今碑铭有诗,等等,都说明中国人与诗有不可分割的血脉联系。诗词是悠悠五千年中华文化精华的沉淀,让我们携手共同将文化传承!远方的路,真的少不了诗词。
现实的世界里一片狼藉,物欲横流,流尽了血汗;彩灯闪烁,烁干了安宁。素琴吟风的高雅不再,浔阳江头琵琶声已停,江洲司马青衫已干,在现代人创造的物质文明中,心灵的安宁难以寻求,诗歌的美好不再令人沉醉。
生活不止是眼前的苟且,还有……
点评:叙述详细具体,细节描写生动逼真,人物个性鲜明突出,形象丰满,跃然纸上。Array。情节变化不落于俗套,偶有悬念骤生,波澜迭起,出人意外,事件的发展过程体现了作者的创新构思。全文通俗易懂,趣味性强。
诗与远方
在如今这个繁华喧闹的世界,诗可以抚去人心灵的浮躁与杂念,指引着我们走向远方。
今年春节期间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成为众多观众喜爱的节目,其收视率节节攀升。
诗能净化人的心灵,能让你心无杂念地去领略另一种情怀,似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般闲适。那时的社会也有官场、有人情世故,但他却能拥有常人所没有的远见和胸怀,宁愿这样归隐也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即使穷困潦倒、比起心为行役,他宁愿放弃官职与厚禄,而选择诗与远方,从而成就了他世外桃源的诗意人生。
诗不仅能让你领略别样情怀,亦能让人崇尚美德。
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写到:“斯是陋室,唯吾德馨。”他即使贫穷,但不以为忧,反而是心境恬淡。在物质上竟无要求,只要精神富足就心满意足,这便是诗歌赋予人的崇高美德。
远离诗歌的人,一味的追逐物质,丝毫不注重内在的美德。有一名日本运动员就是这样一个低俗的人:在记者访谈会上竟将记者价值近几万元的摄像机顺手牵羊。几万元对于身价过亿的运动员来说,并不算什么,但他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事情,完全取决于他毫不注重美德的培养,冠军与盗贼仅一步之差。
若我们能像刘禹锡一样注重于精神美德的修养,诸如此类的事情还会发生吗?
学诗能我们让养成勤奋刻苦的优秀品质。“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不仅读书是这样,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应勤奋、不怕吃苦。
在“中国诗词大会”夺冠的武亦姝能迅速成为“网红”被大家关注,便体现了这一点,她用了一年的时间将所有的诗词学了一遍,却未夺得第一次的冠军。但她并没有放弃,仍然坚持不懈,第二年她成功了。她被人关注是应该的,因为她值得我们关注。
若我们拥有诗带给我们的不追逐名利、注重品德修养,能够艰苦耐劳,我们定能走向遥远的远方,并且越走越远。
诗与远方作文
今日,听歌。当歌曲一首一首的放过,终于,还是《枫》打动了我。传鑫说他不喜欢《枫》,因为太伤感了。我倒最是喜欢,只因为正是那样的伤才能让歌曲变得诗意。这让我想起了从《读者》上读到的话,“生活中,不仅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这正是高三我常对自己说的话。它是安慰,是鼓励,是劝勉,是我的坚持。每每感到生活的枯燥,单调时,我就用这句话激励自己,心灵会回到温柔与美好的境地。诗、远方,从来没有感到还有其他词语像这两个词般带给我莫大的快乐。只觉得,有诗的生活不孤单,有远方的生活不枯燥。
这次,迫不及待地网购《谈美》,也正是要用它来充实现下的自己。朱光潜先生正是用美学的观念诠释诗与远方。诗即美,从生活中看到美,感受到美,才可能让生活充满诗意,最终拥有艺术化的人生之路。只有如此,才可能在苦难中享受快乐。人的眼界才能扩大,智慧才能明洁,享有生命的安然乐趣。如此,也就对生活多了一份期待中慰安。
此刻眼下,只听窗外花瓣掉落的轻响,这景便显得趣味盎然了。
诗与远方作文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数枝梅花,王安石没有写她们的形态,反而着意于“暗香”,因为这“暗香”的背后是凌寒独开的傲骨与不畏艰险的崇高品质。在这首小诗中,梅花已是一种意象,是作者人格的化身,表达了不屈于命运艰险的决心!
意象在文学作品中并不少见,它通常蕴含着难以具言的形象,寄托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故乡犬吠》中,犬吠声为线索,贯穿全文,通过这声声犬吠,我们仿佛顺着作者的思绪回到了那个淳朴的乡村,领略那份浓浓的故乡情。“站在这座城市的高高的额头上,我拉长目光远眺故乡,那些堆得高高的柴火、稻垛、泥墙黑瓦,以及黄昏时分黄犬迎接落日的声声吠叫,正将一个异乡人瞳孔里的苍茫放大” 最后,在异乡的黄昏中,故乡的犬吠又唤醒作者对故乡深深的眷恋。犬吠同时又是一种意象,象征了作者日思夜想的故乡,寄托了作者对故乡无限的思念。我们也感受到了犬吠寄托着的那份渗入灵魂深处的对家乡的热爱。
意象其实并没有多么高深玄奥,它只是一种或多种情感的载体。它可以是一本的书,一座儿时的窄桥,一盏陪伴许久的台灯,但却承载着无数情感。在脑海中澎湃的难以具言的如潮思绪,可以通过意象得以宣泄。
其实意象就在生活的咫尺之间。一片普普通通的落叶,也能蕴含着毁灭与新生!我们的生活并不缺乏诗意,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可以是生的意象,就像是诗与远方,多么令人向往,洋溢着对生活的热爱与希望。只要打开心灵的窗户,每个人都可以来一场精神上说走就走的旅行!
诗和远方
民国老课本里有这样一段话:“三只牛吃草,一只羊也吃草,一只羊不吃草,它看着花。”——引子
有人曾说:“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我深以为然。
就像德国哲学家康德所说:“在我心中这世界上有两种事物是最为美丽的,一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则。”诚然,我们身旁充盈着太多能够使人“美好”的事物,以致于我们深陷其间。且不说这是一个物欲横流的世界,但是大多数人的日常行为,便足矣悲哀了。
从前的车马很远,路途漫漫,人们一旦分别,便只能寄情书信。行路的人步履安缓,才能见得“霜叶红于二月花”。现在的科技发展,交通便利,人们一旦分别,便是顷刻间千里。行路的人神色匆忙,只望得高楼林立,钢筋水泥。
诗与远方_作文
诗与远方民国老课本里有这样一段话:“三只牛吃草,一只羊也吃草,一只羊不吃草,它看着花。”——引子
有人曾说:“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我深以为然。
就像德国哲学家康德所说:“在我心中这世界上有两种事物是最为美丽的,一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则。”诚然,我们身旁充盈着太多能够使人“美好”的事物,以致于我们深陷其间。且不说这是一个物欲横流的世界,但是大多数人的日常行为,便足矣悲哀了。
从前的车马很远,路途漫漫,人们一旦分别,便只能寄情书信。行路的人步履安缓,才能见得“霜叶红于二月花”。现在的科技发展,交通便利,人们一旦分别,便是顷刻间千里。行路的人神色匆忙,只望得高楼林立,钢筋水泥。
其实你的头顶就有耿耿星河,你的脚下就是万里江山。只要你想,不论你身在何方,抬头就能望见璀璨,低头就可窥见瑰丽。只可惜你的心中有远方,但你的灵魂里却没有诗。我们大多数人都太像那食草的牛羊,只顾得贪婪的吞咽,以保腹中饥辘,而不曾瞥见近在咫尺的花朵,走近一赏。足下遍地都是青草,而花仅仅一朵。
我们哀叹着纸质书籍的没落,却仍旧捧着手机愉悦地刷新着朋友圈和微博;我们赞美着他人遒劲的书法,挥斥方遒,却摇摇头提笔忘字;我们感慨着传统文化的兴衰,却依然读着情节单一的网络小说,喜笑颜开。
罗丹曾这样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不是看不到美,而是美在我们身旁,我们却不愿留意。摄影师肖全曾多次揽获国际性奖项,他的摄影作品给人以极强的视觉冲击和心理感受。对于摄影,他这样讲:“我只是比别人多看了一点儿,多等了一会儿。”有许多摄影师急功近利只想“吃草”,无心“看花”,过度使用图像处理技术,被人拆穿好不狼狈。而肖全却在能够“吃草”的前提下,坚守着“看花”,那么受人尊敬也自然是水到渠成了。
我们为什么需要人文素养?因为这种情怀会扎根在我们的血液之中,告诉我们如何处世,而不仅仅是学会饮食起居。我们在满足温饱的同时,应当望望前路,惦念着诗和远方。
诗和远方
随着第二季诗词大会的热播,“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这句话瞬间再度成为了“网红”。
“生活还有诗和远方”这后半句话,不禁让我想起人们常言道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而正是因为这些俗语勾起了我对“远方”,对自己“远足”经历的回忆。
还记得自己初次“远行”,只不过是被大人抱进婴儿车,然后被推出去散步,这次“远行”的目的地也不过是楼下小区的公园。那时的我对“远方”并没有什么概念,只不过是觉得有人带我出去“溜达、溜达”很是兴奋,坐在婴儿车里高兴地“手舞足蹈”,当婴儿车被推出家门的那一刻,我更是“哇、哇”地叫了起来,不是哭,而是咧嘴大笑。
当我到达“远方”的目的地时,我叫得更起劲了,不过一会儿就停下来了,因为我似乎知道,过不了多久,我又会被带回家,于是我很是安眈,睁大了眼睛,好奇地看着身边公园里的一草一木,很是珍惜这一分一秒。于是,一个小小的公园成了我记忆中的第一个“远方”。
如果“公园”是我记忆中的第一个“远方”,那么跟干妈一起去“美国”则是某种意义上第一个真正的“远方”。
去美国的这次“远行”是在我四年级的暑假,由于妈妈工作的原因,她没能和我们一起去,于是,我被送到干妈手中,妈妈一再提醒我要听话。
那时的我还不是特别“明事理”,只是常常在大人口中听说“美国是个很大、很厉害的国家”“那里有名牌大学,好好读书,以后争取去那里念大学”……就这样,“美国”成为了我心中的“圣堂”。因此,当听说干妈要带我去美国时,我高兴地蹦了起来,激动了整整一天。在准备出发的晚上,我激动得没有睡着。
“轰,轰,轰”飞机准备降落了,我激动的心也渐渐平静了下来——我们到了,到美国了!这可是我第一次出那么远的门,我到每个地方都要拍照留念,头几天还是兴奋十足,可到后面就想家了,甚至还开始哭了:“我要回家,我要归家”。就这样,我结束了这次旅行……
在人生中的“远方”有很多很多,而正是这一次又一次的“远行”,一次又一次地寻找“远方”,才造就了我们完美的人生!
诗和远方
中华文化具有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特点,在历史的长河里出现了大量经典的文学作品,大量名篇,如同天上的星星数也数不清,而其中也有几颗最为闪耀,读之使人心旷神怡,突然明朗起来,并找两人前行道路。今天我想要介绍的两本书分别是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和沈复的《浮生大记》。
《人间词话》里面蕴含了大量中国古代人们的诗歌,词赋,也包含作者对于这些作品的看法,读这本书时,我时常感受中国诗词的文化魅力,他们意境深远,感情真挚,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中国诗歌流派众多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篷篙人。”的李白所代表的豪放派,也有“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的李清照所代表的婉约派,既有“人生如之如初见,何事西风悲画扇”的悲凉,也有“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深情。这些诗歌都是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其中所包含的诗歌和作者的讲解,使我们更加明白了诗歌的美和它的重要性,为我们的人生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人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
第二本事沈复的《浮生六记》这本书的名字取自李白的“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这本书主要描述了作者和他的妻子陈云的故事,他的妻子和他一生恩爱甚笃,琴瑟和鸣,除了夫妻间的恩爱日常,沈复也有自己的爱好,他对养花种草也是有一定的研究,他时常喜欢摆弄一些花草,对花盆和盒子里头的布局也是十分的讲究,显示他时常和朋友一起拜访名人山川,一起“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饮酒作诗,作者的诗词歌赋虽不算华丽,但贵在感情真挚,这本书时常会使我想起“生活不只有言情的苟合,还有诗和远方。”他也是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生活不仅要奋斗,努力的去追寻理想,有时还要慢下来,去面对生活悲喜,去接纳自我,让自己快乐起来,在这个世界每个人都需要一个梦,也都需要一颗快乐勇敢的心。
曾经有一本书上写过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每一本书都是一个世界,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阅读中华文化经典有利于认清自己,然后再去追求诗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