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利国家,不求富贵 苟利国家,不求富贵900字4篇

苟利国家,不求富贵
我最喜欢的一条格言是“苟利国家,不求富贵”。它出自于《礼记•儒行》。它的大意是如果对国家有利,自己就可以不去追求富贵。而我对这句话的理解就是――利国利民是大事。如果能同时兼顾当然更好。
但如果在大家和小家利益发生冲突时,就要为国家的利益着想,牺牲小我,成就大我,应该成为每一个人的行为准则。春秋时期,子产在郑国实行改革,制定丘赋政策,遭到了一些人的反对。有人诅咒他说:“他的父亲死在了路上,自己又像蝎子尾巴一样阴毒,他在郑国掌令,国家将来会怎样呀?”子产听到后说:“这有什么可怕的?如果对国家有利,我就是死了也无所谓。况且我听说做好事只有不怕别人指责,才能最终成功,不能屈服于国人的压力,随便更改制度,它没有明显的过失,所以我不怕别人指责,不会改变我制定的制度。”后来,郑国的改革果然成功了,成为了一个富强的国家。
子产就是一个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的人。他为了使国家富强而全然不顾别人的诅咒,他是一个心怀大义的人。宋末,军机大臣文天祥,在元军大举进攻之时,南宋将灭亡之时,他临危受命,募兵抗元。历经艰辛,但最终被元军俘获了。元世祖忽必烈将丞相的位置空了三年,等待文天祥投降之后来做。
然而,元军用尽了劝降的手段,始终动摇不了文天祥的民族气节,只好把他杀掉。文天祥用热血和生命谱成华丽的乐章,在战争年代是激励人们保持高尚人格,英勇斗争,在和平年代是与邪恶势力进行斗争的感召力量。我国的爱国志士在古代有很多,在现代也有不少,令我难忘的人就是邓稼先。邓稼先,这个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28年间极少回家,抛弃美国优越优越的条件毅然回国。
回国后,他马上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28年间,他始终站在中国原子弹制造的理论第一线,领导着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但是他的生活很清苦,与妻儿聚少离多。他从年轻人一直工作到了满头银发,至死不渝。他为了国家,为了民族,完全牺牲了家庭的幸福,牺牲了小我。苟利国家,不求富贵。这不是一句口号,它应该成为我们的生活态度和行为准则。不仅我要这样做,我还要影响周围的人,让我们拧成一股绳。因为只有国家富强了,我们才会有美满幸福的生活。
苟哥哥
星期六上午,妈妈带我到渠江赵阿姨家玩,认识了赵阿姨的儿子苟中伟哥哥。 苟哥哥今年读高一,现在达高中读书。他在复兴中学读初中时,成绩好极了,你看,奖状都贴满了墙,有数学竞赛一等奖,期末考试一等奖,期末考试特等奖。他们那没高中,达高中和达一中都来录取他们学校的尖子生,但达高中抢先一步,让他免试到达高中读书,听说分在尖子班一班,而且免收住宿费。 达高中的老师见他成绩这么好,都非常惊讶,问他,请了几个家教。他说:“老师,不怕您笑话我,我们家一个家教也没有。”他呀,不懂就问,管他是哪个老师,见了就问,弄不懂就不回去。难怪老师们常说:“好问的孩子成绩能不好吗?” 他不但成绩出众。还爱劳动,经常帮赵阿姨做农活。赵阿姨常常到纺织厂打工,苟叔叔在预制场上班,一天忙到晚,哪有时间做农活呀。一个星期天,苟叔叔给他说,让他下午把晒的谷子收起来堆在那,晚上回来好用风车车。等苟叔叔晚上回来,他早把谷子车完进仓了。 我想想自己,天天都想着看电视,人家屋里有个什么电视机呀,苟哥哥家庭环境那么差,学习成绩却那么好,我真该努力学习呀!
指导教师:杜聪
苟老师
想起苟老师,我的心中就暖暖的,充满了感激之情。 星期三中午放学后,因妈妈不在家,我不知道该去哪里,正在焦急的时候,苟老师走了过来,她看着我亲切地说:“跟老师回家吧!""看我还在那里犹豫不决,苟老师伸出手拉着我的小手往她家走去,我感到她的手是那么的温暖。
到了苟老师家,苟老师端上热腾腾、香喷喷的饭菜让我吃,我看着苟老师那温和的目光,一点都不拘束了,美美地吃了一顿。吃饱了,苟老师好像知道我想睡觉一样,对我说:“你去睡一会。”我躺在床上不一会就睡着了。睡得可香可香了。苟老师轻轻地叫了一声我就醒了。我很奇怪在家里妈妈要喊五六遍才醒来,怎么苟老师叫一声我就起来了?
苟老师带着我去学校,在路上我看着苟老师那和蔼的目光,心想:她在上课时的目光很严厉,现在怎么变得那么温柔啊! 我感谢苟老师对我的关爱。她的爱是我学习的动力,我一定要取得好的成绩来回报老师的爱!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可祸福避趋之
“吱呀!”推开门,转身,撩袍,轻坐。 “老爷,您回来了,这一次巡街可是累坏了吧,奴才给您沏茶,暖暖身子吧,这京城可不比家……”一个掠掌,小厮识趣的退下了。 将近三个月了,自我与黄大人上谏后,圣上对此事还是上心的,颁布御旨要多省对贩卖“同心合意,不分畛域,上紧查拿,毋的稍行松劲”,时至今日已将近三个月份了,街上因吸而家破人亡的家庭比比皆是,官府都是干什么去了,天子脚下都是这般猖狂吗?“哼!”竟是这么轻视圣谕吗? “啪!”桌上青花茶盏应声而碎,茶水四溅……
这已是圣上第八次宣见我了,看来圣上是下定决心了,我的意见和措施,他终归是采纳了! 掸服,正冠,理袍,目视前方,抬首挺胸,跨步而行…… 已是到达广州后的第八天了,暗访的探子已打来了报告,对贩子也早已宣布了决心定会坚持斗争到底,时候已是差不多了! “若一日未绝,本官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是!”钢劲的声音还在天空中回荡,那一幅幅家破人亡的场面仍历历在目,我,一定要还百姓清净! 英国人果然是不安分的,现在仍是垂死挣扎吗?好!我定不会轻饶你们!战船驶在海上,这便是零丁洋吧!果真是了!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在这片海域上感受到了百年前文天祥所残留的不屈与无畏的精神!他的豪气正在冲击着我的四肢百骸,我信你对古国的坚贞,我信我能佑我大清的子民! 一个月的激战弄得我们很疲惫,但我们仍是胜了,缴获了2万多箱的,看到士兵精疲力竭的脸上面对这些毒品而展露出来的厌恶,我是知道的,我知道他们的恨,我也恨…… 1839年6月3日,底下人已在虎门搭起了一座礼台,挂起了麒麟帐,地面铺着红色的毡毯,在广东巡抚等人的陪同下我登上了礼台,这一天,雨后天晴,骄阳高挂,海风自对面的海域吹拂而来,脸上的长髯搔的脸颊微痒,但我此刻精神刚毅,遥望南天,心潮澎湃,一声呵令,隆隆的礼炮声震海空。
销烟,开始了…… 我仍记得那一日,全部消溶后,还用清水刷涤池底不留涓滴烟灰,这一扬眉吐气的情景展现在眼前时,人群中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声!
不求回报
2015年秋季的第一节课,老师语重心长的送我们2句话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句话从前就听过,不过这次对它的感受更深。是啊,有长了一岁,有大了一年,有成熟了一层,又深沉了一回。我以不在是蹲在树下看蚂蚁搬家的小孩子了,我也再也不会沉醉于那些小玩意了!窗前的花谢了,可是明年~花开依旧,可是从前的我们却在也不会再回来了,是否是我们自己把自己丢失了,放弃了,困住了,而我们身上所背的是另一种东西,我知道它叫责任!哥哥说了,人不能永远活在梦里,但是人要为梦而活。有的时候活着就是一种付出,不求回报的付出!
贫穷与富贵
在某一处不引人注意的地方,有人期待着某些东西的到来,那就是乞丐,而在另一边,有人在随意的浪费,那就是富有的人。
富有的人有依赖性,什么都依赖着父母或家里的佣人。家境贫寒的人,却学会了独立,学会了受苦,变得不怕困难、辛苦。这就是着两者之间的区别。
我从电视上看了一个叫《变形计》的电视片,这里面讲的就是城市那些叛逆的富家少年和大山里的的孩子互换生活的故事。正是因为这个,所以引起了我对富贵与贫穷问题研究的兴趣。
因此,我就抽一些时间来进行这一方面的调查。据我调查得知:那些城市里的人每天浪费的食物能供几千个乞丐的一天的食物。可想而知,我国每天浪费的食物对于他们来说是多么可贵。
不知在什么时候,我和妈妈在市场买菜。我无意中看见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有一个穿着破破烂烂,头发乱七八糟的人蹲在那里。在离他前面不到一米的距离有一个凹凸不平的破碗,里面有几个一毛钱的硬币,很显然他就是一个乞丐。正当我为一个乞丐悲伤的时候,想走过去施舍点钱给他。突然有一个身穿朴素手拿几个易拉罐的白发老爷爷向那个乞丐走去。然后就伸进裤兜里摸了几下,就拿出一个被反复补过的钱袋,拿了几块钱就弯腰把钱放在那个乞丐的手上。说了几句话,乞丐点点头,转身就走。
在另一边,我又看到了一家三口在吃肯德基,那个男孩看起来有五六岁左右,他父母就穿得有点时尚,还带着钻石项链,一看就知道是有钱人家。那个男孩拿着一本书,反复看了几下,就点了一些东西。吃了几口就说想吃火锅,随后又急急忙忙买单走人了,留下一大堆食物放在桌子上。服务员摇着头就把桌上的东西倒掉了。
难道他们就没有想到他们浪费食物能给那些穷人或乞丐吃上好几天吗?难道就不知道什么叫“粒粒皆辛苦吗?”一些人在天堂享受,而另一些人却饱受这地狱的轮回折磨。
人与人之间都是平等的,没有富贵之分,我想那些富有的人应该捐些钱出来给那些穷人,让他们可以跟我们一样,有得吃,有得喝。让他们住得舒服,穿得暖和。这正是我们渴望的。那样我们的世界将会变得更加美好,让我们伸出双手去温暖那些饱受地狱煎熬的人们吧!2下一页
@_@我是分割线@_@
贫穷与富贵
富贵树
它的叶子像鹅掌,叶子碧绿碧绿的。叶子厚厚的,主干和枝干是灰褐色的,长得非常茂盛。
爷爷给它浇水、施肥、松土。他越长越旺盛,爷爷把它放在客厅里,给客厅增添了生机和美丽的色彩,我很喜欢这棵富贵树花。
富贵鱼
富贵鱼的"身材"很不错,说明"健美操"每天都会练习,真是孜孜不倦啊!它们身穿鲜红的衣服,像扇子一般的大尾巴,还有隆起的一个大包,使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么多条富贵鱼中,我最喜欢一条身上颜色有点褪色的鱼,因为他的动作和别的鱼不一样.它在没人的时候就会身子平躺,想是在"晒太阳".可一有人来的时候,它就像章鱼一样迅速游回队伍中.两只水汪汪的大眼睛像摄象机,盯着人群,好象是在说:"你到这儿来干什么?这里可是我的地盘,你快走!"
可是不管它多么威风,鱼总归是鱼,没有我们人这么聪明.只要我们站在那儿一会,一动也不动,鱼就会以为那只不过是个不会动物体,对自己构不成伤害,就会若无其事地游来游去,可是只要站在那里的人一动,它们立刻四处逃窜.
还有另一种方法也很好玩.只要我们将手指头放到鱼缸的玻璃上不动,鱼儿们不但不会逃跑,反而会成群结伴地游过来,因为它们以为手指头是鱼食,想要吃掉它们所谓的"鱼食".
我非常喜欢这可爱的富贵鱼!
不求回报的爱
从小到大,我们一直在父母的爱中成长,这份爱是不需要用任何东西去交换,因为这是一份不求回报的爱。
在父母的细心呵护下的我们,是幸福的,是快乐。我们依偎在父母的怀抱中,父母用他们的爱包容着我们的娇气,我们的叛逆。
在阳光普照下的我们,生活在父母对我们倾注的爱中,这份爱是何等珍贵呀!当我们逐渐长大时,是否同样发现父母的的发上已有几丝白发?岁月的痕迹在他们的脸上留下了印记。但唯一没变的是他们对子女的爱,时间匆匆,冲洗着一切,带走我们的童年,只有父母的爱仍伴随在我们身旁。我们就像天上的小星星,有月亮的照亮,才更加地灿烂、更加地耀眼。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永远需要报答的人,是我们的父母。没有他们的爱,我们怎能快乐地成长?父母之恩,水不能溺,火不能烧。我们也应该让父母感受我们的爱,让他们知道:我们已经长大了。
天赋予一些种子给农民,农民辛勤地耕作,种子终于发芽了。我们便是这些种子,父母就是辛勤耕作的农民。父母为我们所付出的,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得完,他们默默付出,不求回报且从不间断。
即使成长道路上风雨再多,也会有父母为我们撑起的大伞,父母的爱会永远跟随着我们。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便能逐渐体会到父母的爱,这份爱来之不易。爱,能有几次,惟有父母的爱是永恒的,犹如一串闪闪发光的珍珠,这份爱永远保存在我们的心中。
看,天边那美丽的弧线是什么?噢,原来是天下间所有父母用爱架设的彩虹桥……
不妨不求完美
到某个地方做客,当地朋友少不了领着你参观这风景那名胜。末了,你要告辞,朋友却热情挽留,直说还有许多好地方没看完呢。你只好说:“留点遗憾,下次再来。”
确实,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是要留点遗蟪的。我们经常听到一种说法:××是遗漶的艺术。这个主语.可以用很多词替换,比如摄影,比如影视,比如建筑等。即便是人生,也是“不如意事常十之八九”,遗憾总是在所难免。
既然如此,那么我们在生活中就应该对人对己都宽容一点,做人做事不妨“不求完美”。
有的人,看到什么都想学,希望自己什么都懂、什么都会,做个“通才”,成为完美的全能者。于是,每天满怀激情,看到什么就学什么,整日忙得不亦乐乎,最后每样都只学了皮毛。如果用这样的完美标准要求别人,更会让自己失望不已。而有的人,能够认清自己或别人的不足,主动放弃让自己或别人做个“全能者”的想法,把时间和精力集中起来,在某几个方面甚至一个方面钻研得更深,反而能够“一招鲜,吃遍天”。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仅不可能什么都懂,也没必要什么都懂古往今来,从来就没
过于追求完美的人,往往容易贻误时机,影响做事的效果。经常写时评的人都知道,一篇文章文从句顺,逻辑说得通,观点站得住脚,让人读得下去,就很不错了二,至于“篇篇锦绣,字字珠玑”则是很难的,而且容易
在过度修改中失去文章的时效性。做事反复思量,追求完美的初衷也是极好的,然而世事瞬息万变,哪里就能把什么都想遍了!过度的权衡,也必然会贻误做事的最佳时机。
过于追求完美的人,其实更容易导致更大的不完美:《淮南子》里有一句话:“夫待马要(yǎo)袅、飞兔而驾之,则世莫乘车;待西施、毛嫱而为配,则终身不家矣。”意思说的是,如果非要等到鞍袅.飞兔这样的良马才来驾车,那世上的人就没车可坐了;如果非要等到西施、毛嫱这样的美女才来结婚,那就一辈子别想成家了。事实就是如此,现实当中.泛有百分之百的完美。脱离实际,把要求定得太高,太追求完美,最后多半是不但这件事办不成,而且会失去群星朦胧闪烁,未尝不令人陶醉。“如果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会错过群星的。”
当然,我们在这里说的不妨“不求完美”,不是说降低要求或没有要求。相反在做事的过程中,要高标准要求自己,尽力追求目标,只是要给做事的最终结果一点宽容。
少一点对“追求完美”的苛求,反而能让我们把人生的各种目标设定得更具体可行;多一点对”不求完美”的宽容,或许会在同等的时间内多思考几个问题,多于几件实事,这样会有更高的效率、更大的收获、更理想的结果。
不求甚解
英仕生下来就叫英仕,既不随父姓,亦不随母姓,在户口登记的时候办理人员问名字的时候,答曰“英仕”,这名字也就定下来了。
英仕是个极聪明的孩子,也十分的好学,总是对一些奇奇怪怪的事感兴趣。那个时候英仕尚小,还未入学,总是缠着大人问“为什么彩虹是七种颜色的”,或者是“为什么秋天叶子黄了会掉下来”等等。大人们被他问得不耐烦的时候就总说“你长大后就会明白的”!于是英仕特像长大,想长大以后做一个大科学家,把这些问题都弄清楚。而大人们听了,大笑道:“好!好志气!英仕以后就做个大科学家!”
英仕到了上学的年龄,他的父母自然就把他送入了学堂,他们还希望家里出个“大科学家”呢。英仕十分勤奋,在学校很听老师的话,但就是改不了一个毛病。英仕小时候的问题还没解决,便缠着老师问“为什么秋天叶子黄了会掉下来”等等。老师早已被他缠得不耐烦,说了一句“自己在书中找答案!”,便拂袖离去。于是英仕在书海中找啊找啊,终于看到了这么一句话,“秋天来了,树叶黄了,叶儿从书上飘下来了”。就这样吗?英仕显然是不满足于这个“答案”的,于是他继续在书海中畅游,乐此不疲。
直到一份改革文件的下达,英仕才不那么快乐了。那是一份教育改革的文件,文件上说从今以后高中文理不分科了,什么都要学。英仕一听甚为高兴,那好啊,多学一点知识嘛。可惜事违人愿,看到月考成绩下来时,英仕傻眼了,怎么会这样呢,英仕想破脑袋也想不通。
高考完了,成绩出来了,870分(总分900分),全省状元,清华高校,专业任选。这下可愁了,我每一科都是略懂,选什么好呢?纠结啊!
最终英仕报考了什么专业不得而知,只知晓他大学毕业后就做了一个普通的公务员,然后结婚,生子。
英仕的妻子,正是当年英仕的高中同桌——交渝,高中成绩也是十分好的,仅次于英仕,不过现在还是和英仕一样在一家公司档一个小小的公务员。
两个都单身很久了,彼此又有那么一点意思,又是高中同学,还算熟络,总之一来二往,英仕和交渝就喜结连理了,没过多久就生了个大胖小子,名叫“第恁儿”的,和英仕、交渝一样,既不随父姓也不随母姓,因为英仕和交渝都觉得,他们结合的产物就应该叫第恁儿!
第恁儿也是极聪明的孩子,也喜欢缠着大人东问西问的,一如当年的英仕一样,也许就是因为太过一样了吧,第恁儿走的也是当年英仕的路,一步步的为了迎合教育和考试走向自我毁灭或说是自我抹杀的道路。
日子一天天过去,一家三口还是和谐的生活着,没有什么大风大浪。
一日,英仕在家听到第恁儿读《五柳先生传》,读到“不求甚解”时,英仕猛地惊醒了,当年自己就是被这个“不求甚解”给害了,自己的“大科学家”梦也给毁了,不行,不能让儿子也给毁了,正欲开口,不料一时气血攻心,猛地吐了两口血,大叫着“不求甚解”,身亡了。火化的时候,眼睛怎么睁得老大,怎么抚也闭不了。
第恁儿想到英仕的临终遗言——“不求甚解”,遂谨遵父命,什么都只求略懂,想来英仕真的是如何也不能瞑目了吧。
日子还是一天天的过去,第恁儿为表孝顺制定了一个世代家规。名为——不求甚解。 后记
史载,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不详姓字。闲静少言,不慕名利,好读书,不求甚解……